黄褐斑是一种慢性、获得性面部色素增加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对称分布于面颊、前额及下颌深浅不一、边界不清的淡褐色或深褐色斑片,亚洲育龄期女性发病率高达30%,其特点就是:易复发,难治愈。
难治愈很大的关键点在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清楚的发病机制如下:遗传、日光、性激素水平变化,以及黑素合成增加、皮损处血管增生、炎症反应及皮肤屏障受损等机制。
一、三大主要诱因
.jpg)
遗传、日光、性激素等,一般治疗是非常规药物干预。比如日光,更推荐物理防晒或者使用防晒霜等。
二、黑素合成增加
多种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黑素细胞中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通过上调下游的酪氨酸酶、酪氨酸酶相关蛋白酶1(TRP-1)及多巴色素异构酶,活化黑素细胞功能,促进黑素合成。
目前大部分淡斑产品主要是通过抑制黑色素合成和转运达到淡斑的效果。
1、氨甲环酸:可阻止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减少AA、PGE2和α-MSH的释放,减少黑色素生成;TXA部分结构与酪氨酸相似,可以竞争性地抑制TYR活性,减少黑素合成;还可下调 MITF蛋白表达而抑制黑素合成。氨甲环酸也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通过PAR2信号途径抑制黑素转运。
.jpg)
2、谷胱甘肽:谷胱甘肽分子中巯基可通过与酪氨酸酶中铜离子结合抑制其活性,减少黑素生成;
3、维生素C:维生素C能阻止多巴氧化,使多巴醌还原成多巴,抑制黑素合成。
三、皮损处血管增生
黄褐斑皮损中真皮小血管数量及管径较正常皮肤显著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内皮素1表达明显升高。
氨甲环酸:在细胞实验中,氨甲环酸通过抑制VEGF165诱导的正常人黑素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中VEGF受体的过度表达和激活,从而抑制皮肤血管生成。有实验还表示:氨甲环酸使黄褐斑皮损处及皮损周围血管数量减少,同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内皮素-1(ET-1)表达下调。
四、炎症反应
皮损区Toll样受体(TLR)-2、TLR-4表达上调,促进前列腺素E2、干细胞因子释放,增加黑素合成;此外,白细胞介素(IL)-1β、IL-17、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环氧合酶2等炎症因子增多,激活酪氨酸酶及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促进黑素生成。
氨甲环酸通过降低促炎细胞因子(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和趋化因子(CCL10)的表达发挥抗炎作用,还可以通过阻断纤溶酶减少缓激肽释放,减少肥大细胞数量和降低肥大细胞活性从而抑制白三烯和血小板活性因子释放。
.jpg)
五、皮肤屏障受损
黄褐斑皮损处角蛋白、角化套膜蛋白及酸性神经酰胺酶表达异常,通过p53/阿黑皮素原(POMC)/TRP1信号通路促进紫外线诱导色素增加,促进皮肤色素沉着。
氨甲环酸:通过抑制纤溶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和胰蛋白酶等,以及促进皮肤咬合蛋白表达增加,保护基底膜带,促进皮肤屏障修复。
维生素C:是合成胶原蛋白过程中的重要成分,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
总结
黄褐斑是万斑之王,易复发难治愈,也成为了临床难点许多年。根据目前了解清楚的病因,分期分型且针对性的治疗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手段。
美芙泰根据《中国黄褐斑诊疗专家共识2021》提出的“氨甲环酸片+谷胱甘肽维C胶囊”的黄金搭档,药理机制清楚,临床疗效显著,是非常好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白癜风研究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色素病工作组.中国黄褐斑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1,54(2):110-115;
2. 唐文,陈爱军.氨甲环酸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21,37(3):180-184